【青溪讲坛回顾】凌利中:从海上千年书画看上海的江南文化
        
                 

2024年8月31日下午,由青浦区博物馆与青浦区图书馆主办,骆新书房承办的“青溪讲坛:从海上千年书画看上海的江南文化”讲座在青浦区图书馆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故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凌利中老师。

在本次讲座中,凌利中老师从“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和“潮头/海上风华”这四个部分,带我们探究海上千年书画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纯正、兼容并蓄与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

 

0fb664170a6cd8aa6e8d92b0d6528b2.jpg


第一部分:艺脉/艺术成就

唐宋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的空前繁荣,中国画各科亦相继形成与成熟,登上了画史古典主义艺术的高峰。宋元以降,文人画渐为主流,其发展从初创、确立至别开生面,其间真正起到引领意义的人物并不多。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响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书画成就,则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

本部分从两个方面梳理:第一、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几乎伴随着文人画史各个重要阶段。如“法帖之祖”——《平复帖》、拈出“墨戏说”文人画理论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画成就、明初云间书派与上海“吴门前渊”,以及古代画史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乃至近现代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等名家之成就。第二、就上海画史个案贡献论,包括艺术创作、地区流派、画学理论、书画鉴藏、中西交汇和美术教育诸方面,皆不乏引领开风人物,可谓群星璀璨。

 

第二部分:人文/地区互动

整个元代,进入了真正确立文人画自身辉煌价值的鼎盛期。地处太湖流域,风土宜人、水陆便利的重镇——上海于元末成为了文人画创作的中心地带,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之后本土书画的格局与文脉,更对其后的持续发展及画史地位的不断攀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期间发生的大规模聚“天下士”之人文迁徙,是继三国东吴后的盛况再现。从元代《淀湖送别图》至明代《曲水园图》,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这恰与明初以降上海地理生态环境,尤其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几乎同步。

本部分不仅展示上海自然风光、语言饮食、人文构成等风土人情于书画中的体现,更关注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两个重镇代表——上海与苏州,随着其水系生态、地理优势、经济地位等综合因素的不断变迁,于书画领域亦发生了两者间既共生一体,又有局部地区间此起彼伏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鉴藏/艺术影响

继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史得以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作为接过“吴门画派”画学旗帜并得以超越,乃至引领身后近四百年画史的“丹青宝筏”——董其昌而言,这不仅展示了其于艺术史上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若考察古代上海艺术家赖以孕育、滋养和生长的艺术土壤,画史研究中另一条暗线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他们离不开对古代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而其中的书画鉴藏文化,无疑不可或缺。

本部分梳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四个主要阶段,即“肇”(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同时,亦对包括上海历代书画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内,探讨与呈现两者对其它地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潮头/海上风华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上海美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美术主要继承江南文人书画的传统余绪,并开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是中国古代书画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一环。从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画派,到二十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再到三、四十年代蓬勃发展的革命美术、抗战美术,上海美术始终在全国美术界起到引领的作用。上海近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开埠以后的百年间,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上海美术界的繁荣景象是海派文化的体现和缩影,其焕发出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

本部分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品涵盖海上画派、洋画运动、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及新中国美术作品,旨在较全面地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讲座最后,凌利中老师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细致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6f72c7f175def87d7e5ab1ffd0ed85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