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人头盖骨
        
                  

2004年,在青浦区崧泽遗址下层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墓葬,出土了一件头盖骨,经鉴定为一名2530岁的成年男性,以前上海地区从来没有发现过六千年前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此男性可称得上阿拉“上海第一人”,也称之为“最早上海人”。经对头盖骨进行人脸复原分析,“上海第一人”属蒙古亚种,即黄种人。

 

其实,“最早上海人”不是指有名有姓的个体,而是指群体。那么,这些“最早上海人”来自何处?来自附近今江苏南部或浙江北部。他们远途跋涉,迁徙至东海之滨的今青浦区崧泽,还有福泉山和金山区查山等地聚居,点燃了熊熊篝火,从此拓荒耕耘,生息繁衍,成为最早的上海人,开创了上海人类文明历史的先河。

根据对崧泽遗址下层出土的木头标本进行C14分析,其年代为5985140年前,并经树轮校正年代,属马家浜文化晚期。

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类型,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村而得名。马家浜文化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相当于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3300年)早中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淮河下游平原青莲岗文化(约公元前5400—4400年)中期。其主要分布于江苏常州以东以南,浙江钱塘江以北的太湖地区,陶器主要流行红陶,死者埋葬方式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把头骨另放入陶器内;使用玉璜、玉玦等装饰品。出土的粳稻遗存,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水稻遗存之一,还发现了3块残布片,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纺织品实物。

据考古发现分析,最早上海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采集果类食物,从事渔猎生产,懂得饲养家猪;制作陶釜、盆、豆等陶器,加工玉玦等玉器;开凿水井,搭建茅草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当时社会还没有贫富差别和私有观念,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