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是距今5900年至5300年间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一环,1982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正式以首现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的发现而命名。因崧泽文化是上海先民最早创造的文化类型,处于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位,故有“上海文化之源”之称。
目前发现和发掘的崧泽遗址以太湖为中心环绕分布,东至上海青浦境内,南到钱塘江沿岸,北达长江沿岸,江北的青墩遗址也呈现出与沿江崧泽文化遗址相似的文化特征,西北部也有部分遗址分布,太湖西岸则只有零星分布。遗址以太湖东部和东南部分布最为密集,是崧泽文化的核心分布区。
崧泽文化是以原始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文化,发明了先进的石犁作为农业生产工具,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据崧泽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鉴定报告,崧泽先民已经可以从野生稻中培植人工水稻为先民所食用,分离出水稻的粳稻和籼稻两个品种,并有可能根据这两类稻种的不同习性分别播种。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常见的有镰、斧、锛和凿等农业和手工业工具,还发现了破土耕田用的农具——三角形石犁,狩猎工具已经少见,狩猎可能已退居次要地位。崧泽遗址(20世纪50年代摄)
在玉器加工方面,崧泽文化先民已经掌握了治玉的技艺,器物主要有璧、璜、琀、镯等,玉器已有较多发现。
这一时期,陶器造型多样,朴素美观,制法上采用手制轮修,器壁比较匀称。由于已能控制烧成时的气氛,陶色除夹砂陶仍为红色以外,泥质陶大部为灰色,部分器表附黑衣。器物上的纹饰盛行压划编织纹,镂刻圆形和凹弧边三角形的镂孔、彩绘宽带纹、波浪纹等红褐色图案,以及饰锯齿形堆纹。器形也极为丰富,除常见鼎、豆、罐、壶、盆以外,尚有澄滤器、碗、盏、勺等。鼎以扁铲形或凹弧形的抱腹式器足为主,豆的高把常作多节形,罐、壶的器壁习见折腹、折肩折腹或瓦棱腹,一些杯、壶的花瓣形圈足极具特征。
崧泽文化石斧 崧泽文化玉璜 崧泽文化竹编纹黑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