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福泉山遗址考古发掘 福泉山遗址地层剖面图
青龙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东部、重固镇北部,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建镇,时为沿海军镇。此后,依托北侧宽阔的吴淞江迅速崛起,以海内外贸易为产业支柱,转型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将国内瓷器、茶叶、丝绸出口到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南亚的今越南、印尼等岛国,西亚的阿拉伯地区;又将国外的珠宝、香料进口到国内,满足中国市场需求。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仅所上交朝廷商税就达1.5万余贯,超过了所属的华亭县城1.5倍,位列全国1880多个市镇的第5位,太湖地区17个市镇的首位;在全国1200多个县级城市中排名第22位,300多个府州级城市中排名第94位,12个沿海港口城市的第7位,仅次于泉州城,成为“海商凑集之地”。宋绍兴元年(1131年)专门设置了海关性质的市舶务,以管理对外贸易。
![]()
北宋鎏金阿育王塔(隆平寺塔地宫出土) 北宋舍利(隆平寺塔地宫出土)
宋代繁荣时期,青龙镇上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人称“小杭州”,为太湖地区最繁华发达的市镇。据考古勘探,青龙镇核心区域面积达2平方公里,沿今老通波塘、崧泽塘下游两岸分布,为全国特大型的市镇。
青龙镇不仅是天下雄镇,而且是全国文化重镇,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大码头。因经济发达,全国许多顶级名流和望族聚集于此,北宋大书画家米芾一度出任监镇(相当于今镇长),著名诗人梅尧臣曾为镇编撰镇志(《青龙杂志》),苏轼、苏辙、秦观等咏诗唱和;开辟上海地区最早的大众文化娱乐场所——瓦市勾栏,满足市民商人的文化需求。
南宋晚期,由于吴淞江淤塞变窄直接导致海内外贸易急剧下降,青龙镇开始衰落。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设县时,青龙镇作为县治所在地。后青浦县城迁到今青浦县城,青龙镇衰败更甚,逐渐变成沉睡地下的遗址。
![]()
![]()
隆平寺塔地宫 隆平寺塔基 隆平寺位置图
鉴于青龙镇的历史地位和考古价值,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于2010年—2016年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许多市镇遗迹、大量外销瓷,尤其是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发现的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文物更显价值,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对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史、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
唐褐釉腰鼓 唐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唐长沙窑变体莲花纹碗